第409章 人才库?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第(3/3)页
无论是否有储君存在,太子宫都会在这些属官的支撑下,维持着基础运转。
具体到刘荣这里——无论是平步青云的汲黯,还是被刘荣逐渐淡忘的郑当时,都是早在太宗皇帝年间,便已经被纳入‘舍人’人才库,并在太宗皇帝驾崩、先孝景皇帝即立时,从舍人群体中脱颖而出,得以跻身太子宫的精英群体。
他们先是和整个汉家的在职官员竞争,最终胜出,成为‘舍人’;
而后又从千百舍人当中,再度竞争生出,成为优中选优的‘太子舍人’。
待进入太子宫,成为储君班底后,他们,也依旧还要面临竞争。
比如汲黯,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,始终没有消失在刘荣的视野当中,便成为了刘荣毋庸置疑的潜邸心腹,至今都还紧随刘荣左右;
反观郑当时在内的大多数原太子宫属官,则在这个竞争过程中,悄无声息的被‘淘汰’,被遗忘。
以至于今日,看到科举报名报当中的‘郑当时’三个字,刘荣才终于想起来:自己曾经,似乎可能也许,有过这么个属官,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,居然有好几年没见过这个人了……
“郑当时~”
“郑当时……”
对于郑当时这个人,刘荣的印象其实比较深刻。
原因无他;
郑当时,是刘荣那一届太子属官当中,唯一一个以‘地方豪侠’身份,而跻身太子宫的特殊人才。
至于后来,郑当时没有得到刘荣重用,甚至于下意识淡忘,也同样是因为刘荣本心上,并不怎么待见这个群体。
——热血少年崇拜侠客,确实是青年男性的本能;
但对于刘荣这样的政治人物而言,游侠这样的不稳定因素,真的很难让人不去厌恶,甚至是本能的疏远。
如果刘荣是个将军,并在某场发生在梁、楚一代的战争中——比如平灭吴楚之乱时,得到过郑当时这个‘当地地头蛇’的帮助,那或许还会对郑当时生出些许正面印象。
但无论作为曾经的储君——尤其还是监国太子,还是作为如今的大汉天子,刘荣都很难从本心上,喜欢一个‘以武犯禁’,视国法为无物的侠客。
给太子塞个游侠出身的俊杰,是汉家历来的传统。
准确的说:给储君塞各行各业出身的各类人士,是汉家培养储君的一大原则——让储君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,以了解各类人的秉性。
当年,刘荣也曾抱着对郑当时这个‘梁楚豪侠’的期待,再三与之促膝长谈。
但最终,刘荣不说是大失所望吧,也起码是三观尽碎。
作为朋友,尤其是狐朋狗友,郑当时这样的人,总是会让你心情愉悦。
但刘荣实在是想不明白:这么一个酒色成性、放荡不羁,把义气看得比法律还大的‘黑涩会大哥’,究竟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,充当怎样的正面角色。
如果没有今日之事,刘荣或许再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,有过一个游侠出身的储君属臣。
既然看到了——尤其还是在科举报考名单上看到,刘荣心中,却也不免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绪波动。
“一场考举,不过是选四百石起步的小官、佐吏;”
“郑当时,当真有如此魄力?”
“——从曾经的太子舍人,一下‘堕落’为四百石的小官……”
“啧啧;”
“便先看看吧。”
“若是真能沉下心,做出点成绩,成为一个实干家……”
一时间,刘荣也不由陷入沉思。
至于郑当时的考试成绩,刘荣却是半点都没考虑。
——在当今汉室,单就是‘读书人’三个字,便已经是百里挑一级别的人才;
而官员,又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。
官员当中的青年才俊,才有资格进入朝堂的‘舍人’人才库;
而郑当时,是从‘舍人’当中脱颖而出的太子舍人。
这么一个精英中的精英,人才中的人才,即便是游侠出身,也绝不可能被一场科举所难倒。
如果最终,郑当时真的连三轮考举都无法通过,那长安朝堂,或许会因刘荣的怒火,而迎来一场政治地震。
——一个连科举都通不过的废物,当年居然进了太子宫、成了朕的太子舍人?
敢在储君的培养问题上动歪心思,简直big胆!